一个村两部剧 浙江山村如何“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中新网杭州9月8日电 (郭其钰 孙心悦 厉亚敏)在浙江衢州江山市大陈村,实景演出《你好江山》和村歌剧《大陈见面》两部剧可谓家喻户晓,村民们不仅是观众,更是演员。在一场场演出中,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物质收入也不断提高。
一个小乡村,如何靠两部剧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这源于大陈村党总支书记汪衍君和国际知名舞美灯光设计家周正平的一次想法碰撞。两人同为浙江省人大代表,在助力共同富裕履职中,他们一拍即合,商议创作红色革命题材剧目,发挥大陈村独特文化资源,用艺术振兴乡村。
“富脑袋”:村歌凝聚“精神文明曲”
一声清脆的锣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灯光汇聚处,一名男子左手持锣,右手持槌,正高声朗诵……这是大陈村歌剧《大陈见面》的演出现场。戏内,孝德永彰,戏外,文明和睦友好已蔚然成风。
“乡村治理,核心是治理人心。”自小爱唱歌的汪衍君发现,歌曲是凝聚精神的载体。他从家谱中整理出故事,编词配曲,厚植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
“山有魂,水有源,初心如从前。来时路,不能忘,薪火永相传……”2007年,大陈村唱响了第一首村歌,唱没了赌博等恶习,唱和了邻里关系。大陈村变为了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典范。
从村歌到村歌剧,群众参与的平台愈加多样。《你好江山》共210名演员,其中180名都是土生土长的村民。《大陈见面》的20余名演员中,大部分也是本地村民。既有70多岁的文化志愿者,也有舞台监督、服装道具、安全保卫等岗位的农民群众。
白天是大陈古村讲解员,下午4时许开始,化装、彩排,准备晚上的演出,待演出结束、游客散尽,收工回家……这是大陈村村民马玲的一天,也是参演村民的生活缩影。
“最直接的感受是,个人价值感、获得感提高了。”马玲说,有机会与江山婺剧团的专业演员交流切磋,既惊喜又满足,“孩子看见妈妈上台演出,都说要以妈妈为榜样。”
“《你好江山》《大陈见面》等文化品牌的建设,主要帮助人们树立文化自信,实现精神富裕。”汪衍君说,通过唱村歌、演村歌剧,村民们不仅培养了健康的业余爱好,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汪衍君(左)与周正平(右) 浙江人大 供图
“富口袋”:小投入带动大产业
以村歌广场为实景,背靠连绵群山;在传统宗祠中,沉浸式表现孝道故事。两部实景剧的舞美设计有个共同点:因地制宜。
“对于文旅项目,动辄上亿元的投资,其实难有相应的回报。”从剧目筹备之初,周正平就开始为项目“降温”:“我们不能脑袋一热,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做真正能打动人的、健康的文化产业。”
《你好江山》总投资千万余元,《大陈见面》共300万元,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资金大多投入到座椅、舞台、安全设施等关键硬件设施中。
“比如《大陈见面》中的汪氏祠堂,本身已是非常典雅的演艺空间,无需多余布景。”周正平回归本真朴实的表达方式,通过灯光效果发挥景观优势,将观众带回汪氏先祖的精神时空。
台搭好了,唱什么戏?江山婺剧、廿八都山歌、红色文化、孝廉文化……大陈村利用本地丰富独特的文化基因,做足内容文章,给演出注入文化灵魂。
小投入也带动了大产业,对此大陈村村民傅慧清深有体会。大陈打麻糍已有600多年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打麻糍、吃麻糍。“以往村民们生活单调,有空就打打牌,只有农历十月初十麻糍节这一天,麻糍生意比较好。如今来看剧目的游客多了,我家一年靠卖麻糍就能增收四五万元。”傅慧清还是《你好江山》的群演,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两部剧目为大陈村集体增收几百万元,还辐射周边村落,拉动周边旅游产业创收1200万元。演出也点亮了乡村夜经济,拉动大陈村过夜游客同比增长33%。
如今,村村都有文化礼堂,大陈村还谋划将剧目移植到文化礼堂,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完)
免责声明:
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 上 :广州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集团成立
- 下 :智慧医疗时代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