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居住的港澳居民遭遇困难可向居住地申请临时救助
中新网广州2月10日电 (蔡敏婕 莫冠婷)《广东省临时救助办法》10日发布。该办法称,在粤居住的港澳居民遭遇突发困难的,可向经常居住地或困难发生地提出临时救助申请,经认定后符合条件的给予临时救助。
广东自2015年1月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6年来为70多万人次困难民众提供救助。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救急难的作用,近日,《广东省临时救助办法》重新修订印发并施行。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确保在受助人遭遇交通事故、突发急病、意外受重伤等紧急情况时,能第一时间实施救助。
上述办法所称临时救助,是指国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在粤居住的港澳居民遭遇突发困难的,可向经常居住地或困难发生地提出临时救助申请,经认定后符合条件的给予临时救助。非本地户籍且无法提供有效居住证明或个人身份信息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可按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有关规定提供救助。
临时救助对象,根据困难类型分为支出型救助对象和急难型救助对象。支出型救助对象,是指因教育、医疗等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一定时期内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急难型救助对象,是指因突发急病,遭遇火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需要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的家庭或个人。
该办法首次明确将“遭受家庭暴力或监护侵害,需要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进行庇护救助和临时监护的”申请人,归入急难型救助对象,适用临时救助紧急程序。
临时救助审核审批程序分为一般程序和紧急程序。支出型救助对象适用一般程序,急难型救助对象适用紧急程序。对于支出型救助申请,应当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与入户调查。申请家庭在申请之日前12个月内家庭人均月收入,原则上不超过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当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急难型救助对象,受理机构按照首问负责制的原则,可简化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初次公示等环节,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级民政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实施先行救助。符合先行救助条件的,应当在紧急情况解除之后10个工作日内,按规定补齐审核审批手续。
《办法》明确,凡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均可向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临时救助申请,申请应当提供家庭成员户口簿、有效身份证,填写家庭基本情况并书面授权查询核对。
临时救助人均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当地2个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小额临时救助,即金额不超过当地2个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县级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直接审批发放。(完)
免责声明:
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