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医生从业50年:三个称号见证基层医疗事业巨变
中新社嘉兴7月6日电 题:老医生从业50年:三个称号见证基层医疗事业巨变
作者 刘方齐 李典
封皮破旧、内页泛黄,即便如此,两本特殊的“医生证”仍被70岁的朱仁余视若珍宝。
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是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金家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退休医生。每每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两个陈年“老本”,细抚斑驳封皮时,朱仁余明白,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再到如今的“家庭医生”,三个称号不仅见证了一位基层医疗工作者50年的从业生涯,更记录了中国农村基层医疗事业的巨变。
用“一根针、一把草”惠及村民
“赤脚医生证”,蓝色封皮上的五个大字依稀可见。泛黄的内页上,照片里英俊精神的小伙子,正是50年前的朱仁余。
“‘赤脚医生’听起来似乎有些久远,却曾在新中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中国农村医疗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朱仁余说,当时国家贫穷,医学人才匮乏,为紧急应对农村极其恶劣的卫生条件,国家培养了一批半农半医的卫生员,人称“赤脚医生”。“一根针、一把草”,生动描绘了赤脚医生的治病情形。
1969年,20岁的朱仁余参加永秀乡(当时金家浜村所属乡)组织的医疗卫生培训班,成了赤脚医生队伍一员。“那时农村卫生条件差,许多人患上了肺结核,每天早晚,我就背着木板药箱,上门给乡亲们打针,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吃饭。”
白天在组里参加劳动,晚上还要自学医学知识。回忆起艰苦岁月,朱仁余说:“我没有固定薪金,为村民看病又常常免费,但能为大家服务,我内心很自豪。”
专业培训让乡村医生不再“赤脚”
1981年,国务院首次提出用“乡村医生”的称号代替“赤脚医生”。1985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正式提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的名称。从此,乡村医生成了农村卫生服务的主力军,朱仁余手里的本本也自然换成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伴随名称改变的,还有对乡村基层医疗工作者的职业要求。“那时我们要进行专业培训,合格者才能取得这个证书。”朱仁余深知学无止境,便一头扎进药理知识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多年从医经验融会贯通。
1991年4月,朱仁余来到永秀乡卫生院初保办工作,负责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药物统一进货以及乡镇的食品卫生安全等。“13年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让我更加明白了乡村医生对农村医疗事业的重要性。”
农村医改助力“家庭医生”上线
随着农村医疗改革推进,洲泉镇金家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时隔十多年,朱仁余再次回到村里,坚守卫生服务站。但让他无奈的是,很长时间里,服务站只有他和另一名老医生:“乡村医生有些青黄不接,年轻人不太愿意到农村来。”
好在三年前,服务站来了位“80后”小伙子俞剑。俞剑说,现在乡村医生的叫法不再流行,时髦的叫法是“家庭医生”:“我们会对村民进行定期寻访,利用电子档案追踪他们的健康信息,制订个性化医嘱。”
今年2月,朱仁余退休了,但他仍心系服务站:“现在金家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加到了4个人,两名家庭医生搭配两名配药师,医疗服务工作有条不紊。”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再到今天的家庭医生,朱仁余不由感慨:“身在农村医疗事业的一线,我这个从业50年的‘排头兵’亲眼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坚信未来的农村医疗一定会更好!”(完)
免责声明:
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